“国殇墓园”话 国殇

转载须经我站同意,联系请发邮件944861869@qq.com


——更生的城市、更生的“国殇墓园”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桴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这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的一首祭祀为国牺牲的英雄的诗歌——国殇。
  国殇,指为国牺牲的将士。他们为国捐躯,国家是他们的祭主,所以称为国殇。
  诗歌用饱蘸深情、细致凝重的笔调,描绘了一次悲壮惨烈、血流成河的战斗场面;歌颂了楚国将士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尽管战斗失败了,楚军将士捐躯原野,但是他们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灵不死!他们那奋勇拼杀、为国牺牲的精神永存!
  古往今来,凡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尊严、国家尊严而捐躯的人,人民将永远缅怀他们。他们的光辉业绩之所以能在生活中世代流传,就是因为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尊严而奋斗,而献身。在祖国富饶辽阔的土地上,萦绕着他们的忠魂;在祖国灿烂的星空中,闪耀着他们英灵的光芒。戚继光、郑成功、关天培、邓世昌……或许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描述他们的容貌,但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伟大献身精神,在人民的心目中是那样的清晰、高大、雄伟。凡是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捐躯的人,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在云南省西部,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腾冲,素有“极边第一城”之称。今天的腾冲城,可以说是“凤凰涅槃”,因为她是更生的城市。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打过高黎贡山,于7月28日发动收复腾冲的战役。守城的2600多名日军,凭借坚固的城墙和遍布城内的立体交叉工事,作殊死顽抗,战斗打得空前惨烈。到9月14日中国军队打着旗子进入光复的腾冲城的时候,腾冲城已被夷为平地。放眼今天的腾冲城,想到她曾被打得片瓦无全的昨天,真正体现出腾冲人民不寻常的再生力、创造力。
  腾冲人民在更生自己城市的同时,没有忘记在城市的南边,离城1公里的来风山下,叠水瀑布一侧的小团坡上,为光复腾冲而捐躯的将士修建了一个占地10000余平方米墓园,取名“国殇墓园”。目的是让这些为国死难的将士入土为安。但其深刻的内涵在于:永远不要忘记这些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抵御外辱、收复失地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
  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由缅甸侵入中国。日军攻占了畹町、遮放,推进到龙陵,进而占领了腾冲。中国军队被迫炸断怒江咽喉惠通桥,沿怒江一线坚守。虽将日军阻止在怒江彼岸,但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也就此中断。从  1938年9月至1942年4月,在中国人民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滇缅公路独自支撑着整个国家的外援运输。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美政府虽紧急开辟了一条印度—中国的空中走廊(驼峰航线)继续运输抗战物资,但对整个中国战场无异是杯水车薪。为尽快打通滇缅公路,一场为了一条公路而进行的战争——滇西反攻,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抵御外辱的战略反攻开始了!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六个师16万将士强渡怒江,拉开了滇西反攻的序幕。仰攻高黎贡山是怒江战役里最艰难的一战,时值雨季,天雨如注,山峰陡峭,森林密布。在空中支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炮火又难命中目标的形势下,整个战役几乎全仰赖步兵。他们顶着大雨,踩着油滑的路面,冒着敌人的炮火和枪林弹雨,穿着单衣和破烂的草鞋,一路厮杀着冲了上去。大战过后,山川异容,溪流变色。远征军将士的热血染红了高黎贡山的山峦,染红了高黎贡山脚下的溪流。多少祖国的优秀儿女、忠臣孝子在高黎贡山长眠。接下来光复腾冲的战斗更是打得空前惨烈,整个战役持续40余天,攻城的部队攻入城中,每条街,每条巷都是战场,敌人利用断垣颓壁,步步与我军抵抗,寸土必争。我军与敌展开激烈巷战,逐屋争夺,战况惨烈到“尸填街巷,血满城沿”。以致腾冲城光复时这座有“琥珀牌坊玉石桥”之称的古城与本应该毁灭的敌人一道毁灭了。
  中国远征军光复腾冲的胜利喜讯迅速传遍祖国大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并坚定了抗战胜利的决心。同时也使因日寇入侵而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两年之久的腾冲人民欢欣鼓舞,他们扶老携幼争相返回自己久违的家园。但他们被映入眼帘的景象惊呆了:昔日美丽的家园如今已片瓦不全,断垣残壁上躺着数千具为光复自己的家园而牺牲的远征军将士的遗骸。胜利的喜悦立刻被悲伤的眼泪所代替,他们为牺牲的将士失声痛哭。坚强的腾冲人民并没有被这巨大的悲痛压倒,他们擦干眼泪,收殓这些为国家抵御外辱,收复失地而背井离乡,壮烈殉国的烈士。腾冲县县长张问德曾经流着眼泪道出了腾冲广大人民的心声,腾冲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外省人,他们如果牺牲了,腾冲人为他们立碑;他们如果留下来,腾冲人把女儿嫁给他们;他们如果伤残了,腾冲人为他们养老送终……腾冲人民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诺言。李根源先生振臂一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滇西反攻、光复腾冲殉国的将士修建一座墓园,后在印度华侨的援助下开始修建,于1945年7月7日落成。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题名为“国殇墓园”。
  步入墓园大门,头顶松柏苍翠,地上芳草萋萋,一派肃穆气氛。循林荫道前行约百余米有一高台,上面由蒋中正题,李根源书的“碧血千秋”四个大字赫然醒目;高台之上就是墓园的主体建筑忠烈祠,忠烈祠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上檐下悬蒋中正题“河嶽英靈”匾额,祠堂正门上悬于右任题“忠烈祠”匾额;忠烈祠内正面墙上悬挂孙中山画像,两侧墙壁上镶嵌有石碑,石碑上镌刻着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攻克高黎贡山、光复腾冲阵亡的9168名将士的英名。忠烈祠后,相对地面突起一峰,高31米,名小团坡,坡顶苍松翠柏间,一座高10米、用腾冲特有的火山岩雕凿砌筑的玄色方身锥顶高塔直插云天,塔身正面书有由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题、书的“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克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塔基正面刻有蒋中正题,李根源书的“民族英雄”四个大字,其余三面为腾冲抗战纪要铭文。小团坡形如一口倒扣的钟,整山具为烈士墓,它以塔为中心,辐射状地把坡体分为六等分,每个等分代表一个师,密布着高40厘米、宽20厘米的墓碑,每行每列,密而不乱,建制严整,碑上刻有阵亡将士的姓名、军衔。这里安葬着为光复腾冲而英勇牺牲的3346位将士的忠骨,更体现了抗日将士气壮山河的民族气节和功盖千秋的丰功伟绩。同时,腾冲人民没有忘记为帮助光复腾冲献身的盟军将士立碑,为将侵略者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筑了一座“倭塚”。于右任先生写道:“为世界卫和平,为祖国争自由,腾冲一战碧血千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那“史无前例”的日子里,“国殇墓园”遭到毁灭性的损坏,几乎毁损殆尽。腾冲人民的心在流血,他们在沉默、痛苦中等待。昔日等待重返家园仅等了两年,而等待“国殇墓园”重建的日子却等待了近20年的漫长岁月。这一天终于来到了,腾冲人民那不寻常的再生力及创造力再次迸发出来,更生了“国殇墓园”,恢复了它往日的容貌,让烈士的忠魂再次有了栖身之所,并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将它展示在世人面前。凭心而论:中国这样一个倍受凌辱、饱经磨难、积贫积弱的国家能与亡国之灾擦肩而过,就是有这些忠臣孝子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国殇墓园”今天还能供人拜谒凭吊,没有步三峡石牌“抗战陵园”的后尘,就是有云南省腾冲县的人民!
  “滇西反攻”是一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战局产生的影响能与“诺曼底登陆”比肩的战役。“诺曼底登陆”盟军开辟了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滇西反攻”光复腾冲、龙陵,重新打通了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陆地通道,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中国的各个抗日战场,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每当“诺曼底登陆”纪念日,老兵们穿上昔日的戎装,接受人们的致敬和问候,军民们沐浴着和平的阳光,缅怀和告慰捐躯者的英灵。今年5月11日是“滇西反攻”63周年纪念日,高黎贡山特有的大树杜鹃绽放出鲜艳的花朵,为这个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反攻纪念日增添光彩,那翩翩起舞的彩蝶,象飞舞的鲜花,献给远征军在高黎贡山长眠的英烈;奔流不息的怒江激流见证了63年前那些身着单衣、脚穿草鞋的远征军将士慷慨赴死的壮烈场景,“这哪是江水啊,这是千百年来流不尽的英雄血”。高黎贡山那如血染的杜鹃和那如热血奔流的怒江激流记住了这一次中华民族自1840年以来抵御外敌从未有过的胜利。

大风起兮云飞扬,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点击量:

热门推荐

碧血千秋英雄碑

忠烈祠

倭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