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印抗战生命线》之我见

转载须经我站同意,联系请发邮件944861869@qq.com

《中缅印抗战生命线》之我见

 

 

怒江以西保存完好的滇缅公路

 

近日,从二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老师处获悉:2016129日,为纪念抗战公路“24道拐”通车80周年暨“24道拐”设计师邹岳生诞辰120周年,来自国内、国外的数十名专家、学者聚会晴隆,在“24道拐”国际学术论坛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家认为:作为二战中国战区的重要历史遗存“24道拐”,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和意义。并由此拓展视野,提出将“中缅印抗战生命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立项申报。

 

 

 

 

姑且先不说“中缅印抗战生命线”命题,就说“24道拐”通车时就是“抗战公路”不知有多牵强?19373月通车,横贯江苏、安徽、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六省,长2974公里的“京滇公路”,从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到云南昆明,是南京政府出于在西南推行“统一化”政策等目的,督促各省各部队打通的。通车时就说是“抗战公路”,是与历史事实相悖的。

贵州晴隆“24道拐”

 

 

 

 “晴隆宣言”中有这样的描述:“岁月更迭,沧海桑田,昔日的京滇公路,川黔公路,滇缅国际公路,中印国际公路,早已面目全非,而“驼峰航线”更是不复存在……但值得庆幸的是,在贵州省晴隆县境内,有一段在短短4公里的长度里拐了24个弯的爬坡公路,在退出人们视野数十年以后,又重新广受关注。”文字不惜用“面目全非”“不复存在”来贬低滇缅公路,驼峰航线。罔顾历史事实,把完成历史使命退出历史舞台的“驼峰航线”说成是“不复存在”;说滇缅公路“面目全非”一定是没有走过滇缅公路?

怒江以东俯瞰滇缅公路的咽喉惠通桥

 

怒江以西俯瞰惠通桥

怒江以西遥望滇缅公路,那条细细的白线。

 

我有幸去过晴隆,多次走过滇缅公路,怒江锁钥,滇缅公路的咽喉惠通桥两岸的弹石路面就保存相当完好,且惠通桥以东的路段是“24道拐”的8倍多,共33公里;以西是其7倍,28公里,都是在巨石悬崖中开辟。以区区4公里就“重新广受关注”,真是夜郎自大,坐井观天。

回到命题,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就“生命线”说,出现在抗战胜利50周年,即1995年左右。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1985年,抗战胜利40周年,才有反映国民党抗战的宣传作品问世,以《血战台儿庄》为代表;到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有学者开始研究抗战时交通运输,“滇缅公路”开始进入公共视野,其代表人物是云南大学历史系王玉笙教授,徐康明教授,民间有云南保山的学者陈祖樑。此期对滇缅公路的评价是“中国抗战唯一的输血管”,“维系中国抗战的生命线”;"继长城,运河之后最伟大的工程”;贵州晴隆的“24道拐”是进入21世纪才开始宣传,并说是“滇缅公路”,但地域已经说明问题。

云南各族人民修筑滇缅公路

 

汽车通过惠通桥

 

抗战胜利60周年的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大会上肯定了国民党军的正面战场抗击日寇,全国抗战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但无论那个学术机构,研究团体,民间学者,对抗战“生命线”的认知只有一个,那就是东起云南省会昆明,西到云南畹町出国门,到缅甸腊戌的滇缅公路。

 

 

怒江以西保存完好的滇缅公路弹石路面

 

 

 “中缅印抗战生命线”,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是言之无物,说好听点是偷换概念,不客气是拉大旗作虎皮。中缅印战区成立于194112月,此时滇缅公路已经运输抗战物资两年零四个月;中缅印战区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为保卫滇缅公路的畅通,与英国签定《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以国民革命军第5666军组成“中国远征军”挥师缅甸,兵败野人山,痛失戴安澜、胡义宾、柳树人、凌则民等抗日将领,60000多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埋骨异乡,19425月,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并顺势占领了滇西的大片国土。19425月中旬,中美紧急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驼峰航线”,所有中国政府购买,同盟国援华的物资都是通过驼峰航线运到昆明。所谓“中缅印抗战生命线”,从194253日到1945128日,没有从陆路运进中国任何军需,生产、生活物资,这是不争的事实。

 

 “中缅印战区”成立,蒋介石是总司令,史迪威是参谋长,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同盟国。看看同盟国的英、美是怎样对待中国这个同盟国伙伴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英国1940年讨好日本关闭滇缅公路半年就不提啦,就《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签定后,仍然不让中国军队入缅;在日本从泰国进攻缅甸后,很快就制定了放弃缅甸保卫印度的政策,一直到日军攻陷仰光才让中国军队入缅,英军把防线交给中国军队只顾撤退,中国军队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后卫,6万余人埋骨缅甸;制定反攻缅甸计划英军在仰光登陆,英国又以海军力量不足拒绝实施,却有海军力量绕过仰光去收复新加坡。美国在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中做了些什么?实在是乏善可陈。正如蒋委员长所述:“而今复知所谓同盟与互相皆为虚妄之言,美国亦不能外此例乎?幸而今日我国尚有一片土地,与相当兵力以图自存,而未为帝国主义者牺牲尔。”。“晴隆宣言”不知出于什么目的,非要生拉活扯地把“24道拐”扯到“中缅印战区”?难道真的“不知道”这段历史吗?

 

英军撤退不通知中国军队,中国军队的右路完全暴露。

 

1943年的元旦,中华民国破天荒地与美、英、苏并列,成为同盟国四强,在同盟国中,中华民国究竟是什么地位?想必是众所周知的。拜另三强所赐,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雅尔塔协定”,出卖中国主权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至今仍然锥心;二战中,中国是战胜国,中国享受了战胜国的待遇吗?“中缅印战区”的胜利哪一仗不是中国军人的鲜血铺就的?“中缅印战区”应该讴歌的,享受荣誉的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军人!“中缅印战区”顾名思义,中国、缅甸、印度,中国是云南的滇西,《中缅印抗战生命线》与贵州晴隆的“24道拐”没有任何关系。难道是经过“24道拐”把军需物资运输到云南的保山武装怒江以东的中国军队?还是运输到了滇西反攻中的松山、腾冲、龙陵战场?历史事实是从“驼峰航线”运到昆明的物资,一条从昆明运输到泸州、成都;另一条从昆明运输到贵阳、重庆,途经晴隆过“24道拐”。1945128日中印公路通车,通车3个月零8天后,缅甸战事结束,“中缅印战区”战事结束。到抗战胜利,从中印公路,即“史迪威公路”一共运回国14.7万吨的物资,同期“驼峰航线”的运输量已超过陆路运输。一味献媚英、美来拔高“24道拐”的高度,悲哀!

 

 

 

 

滇缅公路运输统计表

 

 

 “晴隆宣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来自国内、国外的数十名专家、学者聚会晴隆,在“24道拐”国际学术论坛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大家认为:作为二战中国战区的重要历史遗存“24道拐”,有着不可小觑的价值和意义。并由此拓展视野,提出将“中缅印抗战生命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立项申报。”。在参加“国际学术论坛”的国外专家中,有俄罗斯、阿根廷、匈牙利的专家,唯独没有美国的专家。俄罗斯专家?研讨对日作战?是与日本签定《日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誓言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誓言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出卖中国东三省和外蒙古主权,与日本作战6天的苏联;说阿根廷、匈牙利研讨对日作战?真不知从何说起?没有从1941128日对日作战到日本投降的美国专家参加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这样不顾历史事实的“24道拐”国际学术论坛,说是一场闹剧也不为过。如此不负责任的“拓展”出《中缅印抗战生命线》,如何面对在没有如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完成世界工程史上的奇迹,修筑滇缅公路的云南各族人民?如何面对为保卫中国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的畅通,挥师缅甸的中国远征军6万余将士埋骨缅甸?如何面对中国远征军驻印军为打通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在缅北反攻中牺牲的2万多烈士?如何面对为打通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在滇西反攻中牺牲的4万多中国远征军英烈?中国抗战的生命线是滇缅公路。

“中缅印抗战生命线”是伪命题!

 

 

 

 

 

滇缅公路一瞥。

 

 

点击量:

热门推荐

碧血千秋英雄碑

忠烈祠

倭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