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秘密(一)穿越1944,唤醒815个抗战遗迹

转载须经我站同意,联系请发邮件944861869@qq.com

66年前,中国远征军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收复松山。

66年后,松山普查团用4个多月的时间几乎摸遍松山25平方公里的每一寸肌肤。

沉寂了60多年的松山,最近半年格外热闹。

3月中旬,松山聚集了一群引人围观的"明星阵容":抗战史研究专家戈叔亚和余戈;细菌战受害者对日诉讼中国代表团团长、2002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王选女士;还有两位军事专家,昆明陆军学院原副院长肖智林大校和长沙工程兵学院野战筑城研究室主任施卫国大校。一群来自北京的"长枪短跑"追随着他们,如此轰动的阵势,所为何来?

时间退回66年前。19445月,为了打通中国抗日战争的生命线——滇缅公路,中日两国军队血战松山96天。中国远征军以伤亡7763人的代价,全歼据守松山的约1300多名日军。这场战役在有关研究者看来,还有另一个非比寻常的意义——这是抗日战争以来,中国战场的一个"近似转折点"。

        唤醒:各路名家汇聚松山

Google卫星地图寻找松山,大致由北向南流下的怒江可以作为参照物。当找到横跨怒江的惠通桥,在其北侧紧傍的一座大山即为松山,主峰标高约为海拔2200米。松山主峰至怒江江面垂直高差1500米,站在山顶俯瞰怒江,仿佛谷底的一条银链。这座地处咽喉要地的山系被日军称为"东方马奇诺"。

今年3月上旬的一天,早就对松山神往已久的昆明资深驴友孔云峰(黑风老妖)踏上了松山之旅,不成想,幸运的他竟与"明星阵容"不期而遇。他在博客中写道:松山之行是我最"有的放矢"的一次山行活动,云南民间著名的二战史专家戈叔亚老师后来在松山的大垭口给了我一个很幽默的定性,说我此番来松山是"蓄谋已久"。311日上午,在小食馆听说余戈老师等几位专家已到达大垭口,孔云峰兴奋地抓起背包就跑。在大垭口那座立碑旁,终于见到了这次战场遗址普查鉴定的专家学者们。

跟随专家学者们的3天时间里,在孔云峰眼中是今年最有意义的一次具有浓厚军事及历史意义主题的"入峰修行"。他屡屡听到余戈老师现场讲述《1944:松山战役笔记》中的内容,听到王选女士跟一队日本游客唇枪舌战。看到军事专家如何在每一个工事前准确定位,"整个白天都是随着踏勘队在松山上摸爬滚打,就像是一名军校生,在旧战场实修步兵阵地防御战术课、野战筑城课、松山战役学和远征军松山攻坚战史。"

孔云峰能与各路名家由此偶遇,得益于龙陵当地的一次"收家"大行动。从去年底开始,松山所在的龙陵县政府就组织了一支近30人的工作队,开始对松山战役的战场遗迹进行大规模普查。"通过勘测战场、走访见证人、寻找史料、征集文物等方式,试图从各个角度来拼接和还原这场惨烈的战役。"龙陵县文体局李绍元局长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普查,为的是摸清"家底",更好的保护和展示给后人。

事实证明,此次普查行动可谓功勋卓著,815个遗迹(包括兵舍基址、堡垒、掩蔽部、掩体、防空洞、屯兵洞、车辆掩蔽部等)、13公里多战壕在60多年的沉睡中被唤醒!

回望:那无法言喻的惨烈

"这一次在松山已经快两个月了,几乎每天都要上山查看。"3月下旬的一天,58岁的戈叔亚老师一边引领着记者在密林中穿行,一边比划着。尽管此前他已经30多次上到松山,不过每一次都会让他有不同的感受,"日军修建的阵地比一般人所指的要复杂得多,大概是因为偏僻没有开发的原因,所以自然而然的保护下来了。"

时隔20多年,戈叔亚老师依旧记得,自己第一次独自摸上松山的情景。当他爬上山顶,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是累的,而是被吓的:那虽然是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但在那片林荫蔽日、静得出奇的松林中,他仿佛看到一排排日本兵正在从战壕中走出向他扑来。稍缓过神来,他慌忙冲下山路,经过那些战壕时似乎还感到有伤亡的士兵在朝他冷笑。

但这并没有让他为此却步,"我那么丢人的逃跑过,更可以想象,当年我们的先辈是怎样迎着日军密集的火力冲锋啊,那是无法言喻的惨烈!"

一个下雨的傍晚,记者寻访到住在松山杨梅树村的老兵饶广林(原名杨国庆),松山战役时他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老人说,当年,他曾在远征军的运输队呆过,每天担子给前线挑粮食,一头挑30市斤重。老人说,松山战役那会,他挑粮食上山,看到大片的死尸。之后他和其他6位运输兵都得了癞子病,和队伍失去联系后,幸得当地人收留才得以活到今天。

寻访的路上,无论是战争的参与者,还是见证者,抑或是我们这些后来的寻迹者,说起那场血战时,其惨烈总是让人心头一震。

追问:释疑61的伤亡率

根据史料,参加松山战役的日军指挥官,只是一个少佐(相当于少校),而中方阵营中,尽将军就有数十名,校官更是不计其数。守卫松山的日军大约1260余人到1300余人之间(史料中有几个版本),敌方没有空军,火炮很少,而我方参与战斗的部队先后达到了5万余人,并且得益于盟军的支援,有着绝对优势的制空权与武器。

松山战役历经了10次大战,最终以中国远征军胜利而告终,整个松山战役,我方军队共历时尽百天,动用约10个团,兵力总计2万多人,伤亡总数7763人(含失踪人员)。中日双方的伤亡比率高达6 1,从军事学的角度来说,这场战役可谓"惨胜"。

为何敌我双方的伤亡数字如此悬殊?这也成为众多战争迷心中挥之不去的迷惑,那些保存较完好的阵地遗址出现在普查组面前时,除了震撼,他们还将带给人们的或许是一直追寻的答案。

7月初,在当地对战争颇有研究的普查组成员陈院峰的带领下,记者再登松山。"没有到过松山,就没有发言权。"陈院峰毫不讳言,日军用的是错综复杂的交通壕、坚不可摧的堡垒,据说日军曾经做过实验,用500磅的重型炸弹轰击这些坚固的工事,内部人员只能感觉到轻微的震荡,而我方军队从陡峭的山脚下进攻,挖的是简易的进攻壕和末端作业通道等;敌方是训练有素枪法奇准的阵营,我方单兵作战装备落后,穿着自扎的草鞋,没有钢盔的"娃娃兵"(陈院峰从一些史料中得知,我方阵亡的士兵平均年龄都在19岁左右);敌军作战经验丰富,储备丰富,曾宣称10年打不下的防御体系,而我方虽然刚刚配发了新式的美式武器,但大多数士兵在开战前还不懂得该怎样使用……

走近一个波浪形的战壕,陈院峰说得热血膨胀:"假使我方战士可以到战壕里杀敌,追着追着,日军一转弯就躲到暗处去了,可以冷不丁一枪就把人戳死。"陈院峰说,不仅如此,对于山地进攻作战,我方军队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当年的此时,正是滇西的雨季,阻挠中国远征军向日军攻击的,除了密集的敌军火力、连绵不绝的铁丝网和地雷阵,还有滂沱大雨和泥泞的山路。

史料记载,从19425月日军据守松山到19445月两年时间,那些来自九州福冈的士兵多数出身矿工,他们用两年的时间几乎挖空了整座松山,而且保密性极高(抓来的中国民工只用来挖掘外围坑道,并且用完后全部杀掉),地上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如同大型蚁巢。日军第56师下属113连队在松山的防御阵地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前进阵地,共有6个;第二部分是主阵地,共有7个。每个阵地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又有数个子堡拱卫。相互呼应,转移便捷,协同作战,互为犄角。

点击量:

热门推荐

碧血千秋英雄碑

忠烈祠

倭塚